
央视网评:满屏借贷绝非互联网平台的远方
“开通借款,送VIP会员”“申请借款,拿现金红包”“秒速到账,随借随还”……现在打开手机App,几乎都会发现商家七绕八绕,施以小恩小惠,把你诱导进借款的页面,等你“上钩”。很多人不明不白就交上了个人信用报告、人脸数据、通讯录这些核心信息。
本来与金融业务八竿子打不着的外卖、视频、资讯等平台,纷纷涉足消费金融。这虽让一些急用钱者有了便捷的借贷渠道,但从更广泛意义上讲,这种集体行为产生了很大的“负外部性”:个人层面的过度消费、隐私泄露,以及社会层面的资金变相进入楼市、股市,给经济放大了杠杆,给监管平添了难度。
为什么以科技为底色的互联网平台对借贷业务趋之若鹜?一是进入“变现期”,这些巨头有巨大流量,遇上增长瓶颈,而金融自带杠杆效应,可以为流量变现,是门好生意。二是“真空期”,经过前期严厉的整治,P2P网贷平台大幅减少,留下了市场空白,过去的资金方借助新的壳,通过联合放贷等方式来“还魂”。三是“涨价期”来临,近期众多互联网公司在服务上纷纷涨价,暴露了成本压力与日俱增的现实,而借贷本质上,是通过(高)利息费收取,寻找新的利润支撑。
这是典型的披着科技外衣从事金融信贷活动。我们不否认其中合理的需求和合规的供给,但相比于传统银行经营,新平台从事放贷业务,在资本金实力、风控合规能力、杠杆比率上都聚集了更大风险,有必要和其他金融活动一样纳入严格的监管体系。
我国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和消费潜力,消费金融的发展潜力很大。其中关键一环,是居民可持续的消费力,这依赖于每个人健康的“资产负债表”和“现金流量表”,如果对平台野蛮粗放的借贷投放不严加约束,就只会吹大平台自身的风险,加大居民整体的债务率,造成过度消费、超前消费的乱象,最终透支消费增长的后劲。
受益于时代的巨大红利,获得超速发展的互联网企业不应过度迷恋粗放式外延式发展模式。社会对平台的期待,其实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硬件和算法,更加人性化的软件和服务。从这一点来说,互联网平台的尽头有无限想象空间,但绝不是满屏借贷。
[超站]友情链接:
四季很好,只要有你,文娱排行榜:https://www.yaopaiming.com/
关注数据与安全,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:https://www.ijiandao.com/

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
- 1 习近平接见新疆各族各界代表 7904825
- 2 桦加沙风眼内部曝光 拍摄部门:震撼 7808382
- 3 飞机狂风中降落 机翼险些砸地 7711810
- 4 援疆的山海深情 跨越千里万里 7615978
- 5 马克龙被美警察拦下 当场打给特朗普 7521902
- 6 台风“桦加沙”影响有多大?解读来了 7426244
- 7 深圳机场飞机被“五花大绑”防台风 7334113
- 8 盒马最难吃甜品被台风选出来了 7236187
- 9 为避台风 小区近百辆车停上大桥 7143890
- 10 特朗普警告孕妇别吃“泰诺” 7041282